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物 | 郑薛飞腾:记者把看到的一切告诉所有人

2016-11-30 复旦研究生


第四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颁奖典礼于2016年11月2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,我校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郑薛飞腾获得新闻教育学子奖,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薛飞腾同学,一睹优秀之人的风采吧❤



作者颁奖时与我校校友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姜微(左)、新闻学院刘海贵老师(中)合影



新闻教育学子奖


郑薛飞腾



主要获奖经历:

国家奖学金

本科生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

复旦大学新闻学院“好学力行新闻奖”一、二等奖

复旦大学优秀学生、优秀学生干部

媒体实践经历:

2016.7-2016.8,《人民日报》总社新闻协调部实习记者,2篇稿件载《人民日报》

2016.3-今《澎湃》翻书党栏目实习记者,50篇稿件载《澎湃》

2015.12-2016.3,《福建日报》实习记者,7篇稿件载《福建日报》

2015.9-2016.1,《人民日报》上海分社政治文化部实习记者,34篇稿件载人民网

2015.4-2016.1,《外滩画报》生活部实习记者, 23篇稿件载于公众号“优游”

2016.9-今,《南方周末》社会新闻部实习记者, 2篇稿件载《南方周末》

2014.7-2014.8,新华社上海分社视频部实习记者,制作新闻视频12条


他是复旦第一位获得“新闻学子奖”的同学。他是《复旦青年》的常务副主编,是《人民日报》、澎湃新闻等媒体的实习生,他有很好的文字、摄影、摄像等融媒体能力,发表稿件逾百篇,总字数达三十万字。“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”,他愿意肩负起“新闻”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


想起自己第一次采访采的是复旦校团委的顾皓卿老师,后来偶然的机会,还从采访对象转变为熟悉的朋友。还能想起第一份实习在新华社视频部,那时候,第一次有外拍机会,带教老师问我“你会拍吗?”内心也想挑战一下自己,不想错过一次采访机会,咬咬牙说“我会!”但是拿起机器时,却发现连开关都不知道在哪。



人民网记者节专题采访——新闻学子眼中的记者


很多人曾经问我为什么要读新闻,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,作为一个福建人,青少年时代夏秋季常会有台风登陆福建,全家人只能围着电视看报道,电视中常常出现女记者抱着大树做台风现场的出镜报道,我记得她们总会说“观众朋友,水已经淹没我的膝盖了,这里风很大……”小时候不懂,但是觉得台风天能出去做报道,太酷了,大概从那时起就一直想成为一名台风报道记者。


不过,高考填报志愿,父母反对和我想读新闻的理由却如出一辙,在父母看来,担心我学了新闻,有一天真在台风天去跑一线,他们觉得那样“太可怜了!”经过沟通和妥协,最后还是选了新闻。


大二开始,我进入新华社上海分社视频部实习,到今天,辗转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福建日报》、《外滩画报》、《澎湃》、《南方周末》已经陆续做过九份媒体实习。要说其中哪一段实习经历印象最深刻,或许真的很难回答,因为每一段都会有独特的、难忘的经历。



采访“慰安妇”时的留念


在《人民日报》,当时见证中韩两国慰安妇幸存者在中国第一次共同做报告,面对年迈的两位老人,会意识到我们常说的“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”有着怎样沉甸甸的份量。当时看到两位老人,就会知道她们苦难的一生,可能这一次公开露面之后,或许有下一次,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下一次了。在现场,我为老人拍下一系列照片,留住点滴瞬间,这组照片后来刊登在人民网,对自己也是很好的交代。


在《福建日报》实习,曾在乡间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工作坊里,见到一位制鞋机器工具的创新者,这位工作坊的主人只有中专学历,却已收获五份国家专利证书,也是在那时才会知道明白,原来创新创业不只是我们在北京、在上海办的那么多高端的活动,它也能诞生在农村、诞生在一个普通的机修工手上❤



作者在冬宫旅游


每一份实习,每一次采访、写稿,总能够感觉好像自己变得跟昨天的我有点不一样,对世界好像有了新的认识,即使这样的认识只是非常细微。跑人大新闻,会了解到原来一项政策推出的背后,是人大代表们的字斟句酌,有时候一个词怎么用,都要争论很久。跑双十一快递新闻,才会明白有时看似繁琐的快递流程背后竟然还藏有隐患。做同性恋群体的稿子,和不同的人聊,能够知道尽管他们在性取向上有着相同的身份,但他们对这重身份有着如此不同的思考。这或许也是新闻行业对于我的魅力所在,她让我感到,我的每一天都有一点微小的进步。


除此之外,我还很想通过在新闻行业的工作中,实现自己一点微小的“社会价值”。比如台风天的时候,正是因为有那些在一线的记者,很多普通观众、读者才知道,或许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、这一片区域很危险,才会更加注意和照顾自己,减少损失。由此看去,其实不只是台风报道的记者,许许多多在一线的记者都是这样在为社会创造价值,我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❤

 




在新闻之余,音乐是我的另一大爱好。小时候修习钢琴,到大学以后觉得不太方便,但是又想学乐器,就去学了萨克斯,去年考完萨克斯八级后,现在正在努力学大提琴,还加了学校的交响乐团,但是之前学的乐器跟交响乐团都不对路,只能在打击乐声部。



郑薛飞腾和大提琴合照


排每天的行程安排时,我一定会留出一个小时来练琴,于我而言,练琴不是一个今天忙碌或者悠闲时的备选项,而是每天的必选项。因为音乐是生活里的一点调剂,很多时候面对课业、实习工作的压力,会有很多思虑,但只有在音乐之中,那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里,盯着五线谱一行行、一条条练下去,投入其中的专注,能暂时忘记一些让人困扰的问题。


而且,每周上完课,面对老师布置的新曲子,时常有“懵逼”、“太难”的感觉。但一周的时间内,每天练一些,一点点进展下去,到下一周上课时,总能练熟。大概这种些微进步的感觉跟做新闻很像,都能在心里更加认可自己,会意识到可能很多听起来在远方的困难,只要我一点点做,就能够做好



范敬宜新闻教育奖



“敬宜新闻教育基金”面向全国设立“范敬宜新闻教育奖”,奖励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成绩突出的学生(新闻学子奖)、在培育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(新闻教育良师奖)、热心新闻传播教育的新闻业界人士(新闻教育良友奖)。


第四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共有12位获奖者,其中有四位是我们复旦大学的师生。其中刘海贵老师获得新闻教育良师奖,校友姜微获得新闻教育良友奖,郑薛飞腾同学获得新闻教育学子奖。





猜你想看:

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| 单伊露:未成故事,但必是经历

实验室风采 | 李辉老师和他的实验室:一半是严肃谨慎,一半是自由有爱

“2016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”启动投票啦!(内有投票流程)

公示 | 2015-2016学年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(研究生)评选结果公示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